× 快速导航
技术支持
分类
必威betway《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记录每一天! 部直属出版机构-报刊社主办
发布日期:2023-03-18 09:07:25

  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刻阐释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应用型大学是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河南工程学院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挖掘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切实履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把准应用型办学定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大学肩负着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应建立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以特色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大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河南工程学院是河南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充分发挥地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毗邻郑州航空港区的区位优势,面向国家和省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秉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强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做精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做实新兴交叉的学科专业。学校结合行业办学背景,通过“停、增、锻、塑”,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塑升级纺织服装类、煤炭地质类传统专业,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建造、新能源材料等具有特色优势的应用型专业集群。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0个,其中工学专业35个,学科专业基础稳固。先后获批国家、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一流专业等20余个,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推动产业升级和高精尖核心技术发展。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教学核心环节与产业企业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全面构建地方积极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院办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办学模式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具精准性。学校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聚焦国家战略,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业软件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针对工业软件人才培养难度大、标准规格高的问题,重点服务纺织服装、煤炭机械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找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先后获批建设河南省重点支持的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工业软件产业学院和软件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必威官网

  聚焦产业关键技术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与核心能力,培养面向行业技术革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学校以融入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国家和河南省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为突破点,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工程创新应用和工程实训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依托在建的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实训大楼和4号实验楼,规划建设现代制造中心、动力集成与智能系统综合实验中心、智能系统与大数据创新实验室、智慧绿色矿山重点实验室、装配式建筑及智能建造实训中心等一大批新型实训实验平台,扩充升级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和智能制造车间。学校牵头联合神火集团共同建设的“矿井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高等教育数字化、智能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应用型大学要强化技术赋能,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产教融合信息服务,打造面向院校、企业、人才的公共服务产品,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学校积极探索将数字化技术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充分运用慕课、微课、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建设了基于产业实践环境与真实工作过程的仿真实训资源和平台,获批国家虚拟仿线个、省级虚拟仿线个,建设省级精品在线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11门,入选郑州市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取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服务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激励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经费支配权与资源调度权,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学校以校内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激励与考核机制,修订出台了《科研贡献激励办法》等9份科研管理文件,构建以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将社会服务成效纳入评价指标,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吸引学生团队参与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围绕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产出了以《棉纤维长度试验方法罗拉式分析仪法》《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等国家行业标准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应用型科研成果。

  2.整合优化科研资源,推进“四链”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等产学研平台建设模式,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学校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深挖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建设了省稀土复合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科研中心。整合校内科研资源,设立工业软件产业研究院、新型功能材料研究院、中原服饰文化与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中心等8个新型科研平台。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型研究成果“机器人视觉仿生与伺服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和“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系统设计与振动控制策略”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能力,发挥项目引领功能,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的承接融通,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转移转化”紧密衔接。学校紧盯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双向赋能,通过“项目式孵化、订单式管理”等方式,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设特色化的“一中心一公司、一车间一基地”,搭建科研成果从学校到市场的桥梁。建立工业软件研产车间,形成工业软件应用微场景,为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器”;建设工业软件中试基地,打造工业软件典型应用场景,为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加速器”,有效推动了科技创新上游、中游、下游协同集成。学校转让专利50余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项目500余项,年到账科研经费超亿元。

  1.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实施工业软件“头雁计划”

  以服务国家和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面向工业软件产业重大需求,启动工业软件“头雁计划”,着力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推进重塑性、重构性改革。成立“工业软件产业学院”和“工业软件产业研究院”,投入1000万余元建成基于智能装备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运维实验”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在现有软件工程、工业工程等13个工业软件类省级一流专业基础上,开设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等新专业,工业软件类专业达到19个,工业软件类专业招生规模超过2000人。成立了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围绕制造信息化规划设计、制造信息化系统集成等业务领域,做强工业软件相关科研,获批工业软件领域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级科研平台3个,获省部级奖励5项,先后为国内20多家大中型企业提供工业软件技术服务。

  2.聚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核心技术难题

  着力强化重大应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跨业界、跨学科、跨专业整合科研创新资源,集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力量。学校围绕河南省和郑州航空港区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商贸、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环保监测等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聚焦软件产业链中游和下游,聚力攻坚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嵌入式工业软件,前瞻布局研发设计类软件,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学校积极与河南省科技主管部门、河南省科学院和中原科技城对接,深入推进合作共建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和工业软件中试基地,以PI制模式推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与平煤神马集团、省黄河实验室、省嵩山实验室的合作,在尼龙新材料、南水北调工程、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创新研发与产业服务。

  3.强化高层次平台建设,推动校企校地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主体作用和头部企业的产业优势,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学校进一步推进与周口市等地的产业合作,打造以周口市、平顶山市、信阳市及武陟县、扶沟县、太康县、固始县“三市四县”为主体的校地合作方阵,先后与河南豫发集团等高成长性企业合作共建产业(行业)学院12所。根据工业软件赋能港区和河南省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需求,积极建设以“工业软件”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实施“河南工业软件学院”“工业软件产业研究院”“双院”深度耦合运行模式,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引入工业软件龙头企业、与港区相关企业联合建设大学科技园,吸纳企业、制造业研发部门等进驻,以工业软件相关学科竞赛为载体,将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用真实的用户场景培养学生,实现学生就业与创业深度融合,打造工业软件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集设计开发及迭代应用于一体、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圈。

  习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等院校要牢记习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更加突出“国家使命”“主动服务”与“质量提升”。河南工程学院将继续勇担历史使命,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不断完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作出新的突出贡献。